4.5分(高于98%的文档) |276|99
|1项目撰写的背景:(1)新的机遇 :举办国际盛会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自英国 1851年举办伦敦万国博览会至今 ,举办国际盛会的目的已由较单纯的展示国家实力和发展成果延伸为通过生态效应、宣传效应、民生效应、提升效应、带动效应等促进城市的科学发展。从国际惯例来看 ,一座城市举办一次国际性盛会 ,不仅会使举办城市的社会环境、基础设施等发生显著变化 ,而且会在一定区域产生联动效应 ,带动区域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比如 1970年大阪世博会 ,盈利 170亿日元 ,创下综合类世博会盈利的世界纪录。一条新干线连接起了关西经济带 ,带来了日本经济数十年的快速增长。这些成就 ,在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来看 ,仍是如此的辉煌。(2)新的挑战 :国际盛会会址开发利用对城市发展的必要性机遇与挑战并存 ,由于举办国际盛会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如果不能将国际盛会会址放在一个更加长远更加宏观的背景下进行审视 ,不能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研究国际盛会会址的功能定位与后续开发利用 ,那么就无法发挥国际盛会会址后续开发利用对举办城市发展的价值 ,由此给国民经济造成的巨大损失 ,足以延迟甚至阻碍城市发展建设的步伐 ,成为城市乃至国家发展的沉重包袱。还是以日本大阪世博会为例 ,根据当时筹建规划 ,大阪世博会后将建一个郊外的新城 ,而世博园则作为其住宅用地和公园。但是园区内所有的设施在设计之初并没有考虑与今后的市政规划相协调。因此世博会一结束 ,115个展馆逐渐丧失效用和效益 ,不得不全部以高昂费用拆除或更高昂的代价来迁往他处。尽管为善后处理耗费了巨大的国民财富 ,1970年大阪世博会的旧址上留下的痕迹还是消失殆尽。前日本建筑学会会长就直言大阪世博会后原先规划变得毫无利用价值。(3)中国当下对国际盛会会址开发利用的重视与需求立足中国现状, 近年来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西安世园会到南京青奥会 ,中国如此高密度地举办国际盛会 ,既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与世界彼此加强沟通交流的迫切需要。毋庸置疑 ,未来的中国将会吸引来自世界更多的目光,更多的国际盛会和国际会议会在中国尤其是已有这方面经验和条件的大城市举办。但是 ,由于中国举办国际盛会的起步较晚 ,缺乏国际盛会会址后续开发利用的相关经验 ,在这方面的理论也尚不成熟。而利用互联网的相关技术来对国际盛会会址开发利用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2项目撰写的意义随着互联网的融入,“传统”→“智慧化”的场馆转型方向对 会展场 馆来说是“ 互联网 + ”下的一个必然趋势,一个高度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的互联网 +云展厅平台, 可以 提升服务品质 、 完善管理的同时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支撑变革和转型,以此全面带动场馆科技的可持续发展,基于该云展厅平台打造的互联网 +智慧科博馆可实现结合线上线下移动端,提供更个性化的展示,更智能化的体验,更人性化的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