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晴益家人

文档更新于2022-03-02 19:18|4.5分(高于98%的文档) |444|74




晚晴益家人3一、概要晚晴益家人是由厦门大学益家人社团成员自发组织形成,立足于服务离退休老教授的公益性组织。基于中国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养老需求的不断增长、养老机构匮乏且不完善以及社区化养老趋势明显的增长的现状,晚晴益家人以厦门大学离退休老教授为服务对象,提供日常生活、文化教育、休闲娱乐、法律维权、手艺传承等多方面服务,承担社区化养老、学校化养老项目初级建设任务,打造离退休老教授-学校-学生公益性服务平台。晚晴益家人的成立,顺应养老组织的发展趋势,受到厦门市政策环境的支持,满足养老市场环境的要求。我们将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优点,完善不足,改正缺点,抓住机遇,规避风险。在PPP模式中,我们将更多的承担第三方的角色,在寻求教授子女、社会人士捐助的资金支持前提下,服务离退休老教授。同时,在发展初期,我们也会考虑到人员不足、经验缺乏以及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劣势,采取有效措施规避风险,提升服务能力。晚晴益家人作为积极服务离退休老教授的公益性组织,将不断扩充团队成员的、寻求资金支持、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已有服务项目与开发新服务项目,更好更专业地服务离退休老教授,打造“益家人”公益服务系列的金字招牌。

晚晴益家人4二、项目背景1999年,中国已提早进入老龄化社会,是目前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老年人口总量占全球的五分之一。在整个21世纪,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将持续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并可能进一步发展。加之老龄化与少子化、空巢化、残疾化和无偶化结合,孤独终老成为了中国老龄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大量的老年人缺少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得不到子女的陪伴,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失落感、空虚感,老年人成为一个必须被重视的群体,迫切需要关注、关心和关爱。在老年弱势群体中,离退休教授人群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由于儿女们成家立业,居住外地,很多老教授平时只能两人同居甚至独居。年老体迈的他们,日常生活起居难免有所不便。他们不缺少基础物质保障,但缺少陪伴与关爱。常是有心里话,却无人倾述;怀一身才情,却无处施展;掌一技之长,却无人愿学;秉持对现代科技的好奇之心,却无人教授。遥想老教授年轻时,在科创论坛内挥斥方遒,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教书育人多年,为祖国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他们到了晚年却不得不面对如此孤独清冷的生活,不免让人心寒。“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名学生,当时怀感恩之心,爱老护幼。虽然有些老教授没有直接教过我们,是我们所学到的知识传承的滥觞,是我们神交已久的老师。我们应当饮水思源,抱感恩之心,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回报师恩,关注、关心退休教授的生活,让爱传递,与爱共融。。虽然学校已设立有离退休工作处及老年大学等机构来管理、丰富离退休老教授们的生活,但多数学校仍缺少沟通学生与老教授的平台与桥梁。基于以上背景,我们创立晚晴益家人,提供系列公益服务,用大学生的蓬勃朝气感染离退休老教授,用大学生的热情真心走进老教授,用大学生的悉心呵护关怀温暖离退休老教授,更好更专业地服务离退休老教授,传递爱心,传承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