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与实践

文档更新于2022-03-02 19:14|4.5分(高于98%的文档) |385|95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与实践计划书中华国学文化源远流长,贯穿古今,在历史的进程中留给我们一大笔的精神财富,中华国学以先秦的经典与诸子学说为根基,并涵盖 两汉经学、 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及同时期的 汉赋、 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 明清小说等等各类文化如何让这类国学文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作用是本次项目的主要问题,目前如今的国学教育偏重功利化和商业化,更重要是形式化,有一部分是没有让国学的魅力发挥出来,这些和当代要求的国学教育有了一定的冲突。本项目是要将国学教育在基础化的教育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使年轻的一代幼儿能够渐渐明白礼义廉耻,刚正严明等社会准则。 教育部 “ ”十二五 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 中指出: 目前国家提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少应该包括 国学经典、传统艺术和民俗文化三部分。 有一些教育机构甚至幼儿园小学认为 ,学学 《弟子规》、背背 《论语》就是国学教育,忽视了传统文化中经典、艺术 、民俗的相互关联性和整体性,没有从各年龄段的差异性去构建完整的中小学传统文化课堂。另一方面,想找到各领域文化融会贯通的国学教师也是个难题。教国学的老师应该精通 儒释道兵医艺多个门类的文化,对学生进行 人格教育。 而国学中所倡导的人格教育:孝顺仁爱信义廉耻勤俭合作等在当今社会中缺乏好的教导办法,所以本项目的实施希望能一点点改变这种现状。在国学里选择对人的成长,未来发展有用的精华来服务,国学里关于很多学习的办法,做人的准则非常之多,应用到青少年幼儿教育的行走坐卧之中,让国学更加通俗,更加贴近生活。研究内容: 国学文化博大精深,但是如今在学习国学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国家没有制定课程标准,对国学没有具体上的要求,二是很多教育者高举着“为孩子好”的旗帜来压制孩子学习的自主性,通过较为古板的教学方式,枯燥的讲学过程,使得课堂的气氛更加无趣。 在研究中需要注意吸收儒家传统教育思想中的而力内容,同现状结合,尊重知识和人才,学生老师之间相互尊重,互相学习。将传统儒家教学方式融入小学的学风和教风文化建设, 在学风建设中需要注意吸收儒家传统教育思想中的而力内容,同现状结合,尊重知识和人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