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分(高于98%的文档) |482|44
|摘 要方言的产生有一种说法是讲,中国之所以有这么多的方言,是由于汉字的表意不标音造成的。的确,汉字是一种不标音的语言符号,它的汉字的读音是需要每个字独立标定的,从字形上基本看不出来。然而这是否就是中国方言众多的根本原因呢? 中国方言的形成有很长的历史,早在唐宋时期就有吴侬软语的说法,可见那时就有方言,至于方言的具体产生年代,则要早得更多。方言之所以叫方言,是由于不同地域的人讲的发音不尽相同的语言。在没有统一语言之前,这些不同当然不能叫做方言了,只能叫做不同语言。而由于中国很早就统一了语言,而各个地区又由于其自身的传统和习惯而保留了自己的一部分特点。这才应该是方言的起源。这不是汉字的问题造成的,即使中国使用别种文字,比如字母文字,发音还是会不同。美国英文也有方言,由此可见。另外,方言也是在变化的。可以肯定的说,没有一种语言会一成不变。现在的客家话,就应该是早期中原地区人的语言,而现在,这两者已经完全不同了。由于语言会变化,而中国又地域广大,在早期社会生产力不高,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各处地区之间的交流很少,所以导致方言变种很多,各地差异很大。这即有历史的原因,也是地域的原因。但是和汉字没有关系。西方语言的方言少,一方面是由于其地域小,各个地区之间容易互相交流,互相影响。其历史上也没有中国这样的早期统一语言的经历。而且从单位面积来讲的话,汉语并不是方言最多的语言。欧洲地区面积狭小,国家众多,它的方言的表现形式是众多的语言。我国文化博大精深,有着广泛的内容,涉及各个方面,因此语言就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方言作为语言文化的一部分,有着自身的特点和意义。方言文化因地域等各种因素不同,各地域方言大放光彩,犹如满汉全席“各味俱全”。方言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并成为区域文化的密码,它是人文沉淀的产物,是文化认同和身份确认的重要标签。它的发展影响着整个文化的发展,所以对方言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各地的文化。每种方言里都有古语,或多,或少,但都有它的历史继承性。不一致的文化继承形成了差异。有了这些不一样,才能
第一章前景及意义多年来,普通话在中小学校园强势推广,一些学校甚至明令禁止师生在学校讲方言,具有区域文化特征的方言正在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这恐怕不是什么好事。我认为上海方言进校园值得肯定,因为包括上海话在内的各种方言,都包含着不可忽视的文化价值,也可以认为方言就是一种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然也是需要保护和传承的。每种语言都有自身的文化特色而无法为别的什么语言所代替,其文化价值都值得尊重与传承,而一种语言的文化价值其实还包括方言的存在。值得说道的是,我国各地的戏曲有上百种,每种地方戏都是以方言为基础的,若没有了方言,这些地方戏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珍贵的地方戏文化遗产也就无从继承。难道因为京剧是我们的国粹,我们就只听京剧而把其他地方戏忘到九霄云外?地方戏其实也是国粹,谁将来会用普通话表演地方戏呢?那跟用英语演唱京剧一样,会是什么样的效果呢?为什么大多数歌剧演员都用意大利语演唱歌剧经典?你用英语或者汉语演唱就不是那感觉了,如同你用中国传统乐器演奏交响乐,或者请交响乐团演奏《十面埋伏》,那就不能叫变奏曲,大概只能算作“变味曲”了。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单单是文字和语音的问题,而是包含了各个民族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无论是几亿人能讲的语言,还是只有几千人听得懂的语言,都在传承着人类的文明。一种语言的消失,就意味着一种历史的终结、一种传统的消亡、一种文化的灭绝,甚至是一个民族的消失。如果不加以传承保护,任由一种又一种语言自然消失,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不断遭受损害,文化的丰富性逐渐萎缩,那么,人类就将生活在褪色的文明中,这将是整个人类的悲哀。方言也是乡音。“乡音难改”,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眷恋着乡音,多少背井离乡的游子在异乡听到熟悉的乡音总是无比激动。乡音,或者方言,就是故土就是亲人,已然融进了人们的感情,如何割舍?尊重一种语言而不忽视它的存在,也就等于尊重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当然也应该看做是对我们自身文化属性的尊重,更是对人类文化以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