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分(高于98%的文档) |261|89
|2项目背景农业自古以来就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为了实现我国经济腾飞和综合实力的提高。我国一直在探索农业发展道路,并在农业科技、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现在中国农业在社会、经济和生态方面等存在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我国目前农业发展和生产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21全国土壤信息老旧、落后,有待更新211土壤调查记录不完整目前,我国土壤信息资料老旧、简陋、不完整。距最近一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到现在20年以来,我国土壤信息存在没完整的,连续的更新、部分数据丢失、查询不便等现象。对生产生活并未起到实质性帮助。土壤信息的更新刻不容缓。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土壤是农业的基础。党和政府对土壤工作历来十分重视,早在1958年我国就做出“关于开展群众性土壤普查工作的指示”。从1958年至1960年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土壤普查工作。经过3年的群众性普查,于1961年进行汇总整理,首次编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土壤图》。20年后的1978年,我国又进行了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这次普查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把好质量关,在走群众路线的同时,特别注重发挥专家的作用。这次普查历经十余年,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完成全国的汇总工作,这是我国最详尽、最有实用价值的土壤资源基础数据,其精度与发达国家的土壤资源基础数据相近。我国从上个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土壤调查,绘制了东部地区1∶840万土壤图;出版了“土壤调查报告”。在解放前20年中;先后绘制了全国1∶800万的土壤图,以及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江苏、河北、福建、江西等省部分县的中比例尺土壤图。解放后,在黄河中游黄土高原进行了土壤侵蚀的调查、分类与制图,在黄河下游以及淮河、长江流域以及东北、西北、西南以及海南省开
展了大规模的土壤调查,编制了其中部分地区1∶20万土壤图和土地改良利用分区图。1958年,在全国农区开展了第一次土壤普查,编绘了农业土壤图、农业土壤肥力概图、农业土壤改良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农业土壤志。第一次土壤普查农田肥力数据库:数据来源于农业部土壤普查办公室《中国农业土壤志》(内部资料)。自1958年开始,1964年结束。受到当时条件局限,土壤分类和命名主要依据易被农民群众了解的土壤名称,土壤性状多为文字描述,是了解农田土壤肥力演变过程的珍贵历史资料。1979年开始的第二次土壤普查,历16年,完成了2800个县(含31个国营农场和44个林业区)的土壤普查。汇总编著了《中国土壤》和《中国土种志(六卷)》等专著,编写省、地市、县等级别的土壤志和土种志5500多份,专题调查报告6800多份,编绘不同比例尺土壤图和土壤养分图等共计44000多幅。两次土壤普查后我国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土壤调查资料,覆盖了全国所有地区;从数据层面上:二次土壤普查测定或者观察了土壤属性与环境条件数据280多项:从精度上:既有1∶100万以下的低精度的全国性资料,1∶25万~1∶75万中等精度省级、地区级土壤资料,也有1∶5万左右高精度县级土壤资料;从面对生产上:有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肥料效应定位试验。这些土壤资料是十分珍贵的。但是近20年来我国没有系统的统计与采集土壤信息。导致土壤信息落后,不完整,没有完全数字化,查阅和管理不便。使土壤信息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难以对生产生活提供便利。212与外国相比,我国土壤信息已经落后目前世界各国大多都已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农业土壤信息服务平台。尤其加拿大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初步建立了农业土壤信息服务平台,发展至今已成为了世界上最为完善和详细的平台。尽管中国的农业生产相比于加拿大有着较大差异,但是两国同样幅员辽阔,其农业土地的面积和分布有着较强的可比性,因此,研究加拿大农业土壤信息服务平台的架构和内容,对于中国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1971年,经过科学家长期的理论分析,加拿大土地调查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科学组织的方法论,其中包含了如何区分农业区域中土壤类型和土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