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分(高于98%的文档) |322|93
|3/22一、前言近十年来,随着大学生社会参与愿望和社会服务意识的日渐强烈,高校公益社团如雨后春笋,蓬勃涌现,异常火爆。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有579%的大学生参加了校内社团,平均每人参与的社团数为18个,而公益社团在其中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高校公益社团培养了一大批青年志愿者,成为我国从事志愿服务队伍的中流砥柱。但其火爆的背后也存在着经费不足、缺乏系统科学指导等问题。高校有着丰富的青春活力和志愿者资源,有着正面积极的公益形象,有着思维活跃的组织策划团队。高校生源遍布全国,责任心强,有担当,但缺乏资金的支持和专业指导;企业和政府等社会机构有大量的公益资源,但缺乏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志愿者团队;媒体有大量的宣传资源,但缺乏相应的新闻素材。在公益事业方面,高校、企业、政府、慈善机构、新闻媒体各具优势但又各有不足。如何取长补短,实现各方资源的有效整合?怎样充分挖掘并合理引导社会公益力量?如何使高校公益团队走向专业化、特色化、项目化的轨道?扬州大学“牛津团”等公益组织计划利用自身的公益资源,联合企业、媒体联合企业组建“益基站”公益项目孵化平台。该项目拟通过高校志愿力量,整合企业、政府、慈善机构、新闻媒体等公益资源,形成公益服务的社会合力,把公益事业做大做强,使志愿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同时,通过实施公益项目孵化,进一步提升参与企业的的企业形象和社会影响力。2015年,“益基站”的主题为“公益创业”,我们将会继续实施2014年的“10011计划”:即建设1个平台,孵化10个重点团队(项目),资助100个微公益项目,预期吸引10000名大学生参与其中。同时,我们将全力开展“益计划”;即班级与困难学生进行结对资助。二、项目背景“潜在公益”是指人们内心的公益愿望但因为现实限制并未付诸实施的公益潜意识。如很多企业或个人有从事公益活动的愿望和资金,但除了资金的投入外,更希望看到公益落到实处,或者能够参与其中。甚至企业更期望将其作为公益营
4/22销的一部分,看到能够看到实实在在公益效果。却往往因为缺少专业的公益策划和包装经验等无法落实,甚至出现公益资源浪费、干扰帮扶对象正常生活等恶劣的公益实践。目前,大多数公益项目只注重帮助帮扶对象,而忽略了对公益力量自身的引导和开发。另外,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公益行为应当告别传统物资捐赠等“粗暴式”慈善。后者不仅无法真正的解决帮扶对象面临的问题,造成公益资源浪费,甚至可能出现适得其反的负面效果。传统公益项目的弊端与不足主要体现在:★缺乏前期调研:导致盲目性公益,造成资源浪费、甚至带有破坏性。★缺乏深入合作:调研、扶助、监督、后期跟踪等各方力量缺乏深入合作。★资源分配不合理:地域性、信息化程度不均衡导致公益资源投放不均衡。★项目执行不到位:缺乏专业化的运行经验,难以建立长期的跟踪体系。★缺乏后期跟踪:人力资源不足,公益力量薄弱,导致帮扶效果后继乏力。将“潜在的公益热心”转换为现实的“主动的公益行为”,并充分调度各方力量,实时监督并不断调整公益行为,深入、长期、有效地开展公益项目,需要的是专业公益组织的主动引导和策划。在“益基站”原有团队的基础上,扬州大学“牛津团”等工艺组织将利用高校的公益资源,建立全国首个校园公益项目孵化平台,引导社会个人或公益力量合理有序、公开透明的主动参与到公益活动中。“益基站”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服务于公益本身的公益活动组织、策划、包装平台,实现各方资源的有效整合。在落实公益项目,扩大公益效果的同时,提高公益附加值。三、团队简介“益基站”公益项目服务平台最初由扬州大学公益组织“牛津团”所创立,其宗旨是为孵化公益创业项目提供一揽子方案。坚持以创意助推创业,以创业反哺公益,平台创设以来,在校内外产生了强烈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与常州港华丝绢织品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的几期企业进校园产品展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