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环保、无硫白砂糖生产工艺的产业化

文档更新于2022-03-02 19:14|4.5分(高于98%的文档) |475|77




行胜于言 , 合作共赢第一章项目背景1 1 项目背景食糖是人民生活必需品之一,也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储备物资。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糖消费量还将有大幅度增长,根据《 2010年中国糖业协会理事会报告》,我国食糖消费市场在“十一五”期间增幅达 32%,制糖业发展还有相当大空间。目前我国制糖业普遍采用的有亚硫酸法、碳酸法两种生产工艺。亚硫酸法获得的产品质量偏低,不能满足食品工业对高质量糖的要求;碳酸法滤泥污染严重,半数以上碳酸法糖厂已改用亚硫酸法。但亚硫酸法糖厂普遍存在生产 稳定性差 ,清净效率较低,质量波动较大 (主要表现在二氧化硫残留量及色值偏高) 的问题。生产的白砂糖在一级标准上下浮动(国际耕地白砂糖 B级), 质量难以进一步提高,成品糖色值、混浊度及二氧化硫( SO2 )含量较高, 特别是高级饮料企业通常要求所用的白糖没有“酸性絮凝物”,而亚硫酸法工艺简单,没有经过“全汁过滤”,并大量加入二氧化硫,都和这些要求相抵触, 产品缺乏竞争力。据近几年国家质检总局监督抽查结果看, 现今 食糖质量状况不容乐观, SO2 、色值和蔗糖份经常出现不合格的情况。这其中,生产企业工艺 简单 、生产 过程 运行波动,导致的产品质量稳定性 差 是重要原因。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食糖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国家对食糖质量管理也在逐步加强,特别是随着人们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加,逐步减少直至禁用 SO2 ,生产色值、浑浊度及灰分低的高品质无硫白砂糖1

行胜于言 , 合作共赢是必然的趋势。而我们许多生产企业的生产设备状况及 工艺技术 显然已经无法满足这种要求。对亚硫酸法制糖企业而言,要在原有工艺基础上提高白砂糖质量,核心在于澄清工序的改造,要进一步提高白砂糖质量,则需对糖浆进行精制。目前传统白砂糖生产工艺 以石灰乳、硫磺、磷酸等传统加工矿物为主,精制则以活性炭、硅藻土、离子交换树脂等材料为主,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澄清、脱色净化材料消耗量大,重复困难,使用成本偏高,而高效低成本脱色剂发展速度慢,比例过低。目前,在食品安全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现代社会日益重视食品用新型脱色净化材料的研发,这主要是存在三方面的原因:①类似于石灰与活性炭等矿物资源在脱色过程中使用量大,以白砂糖生产为例,全国每年生产白砂糖超 900 万吨,按每吨糖消耗石灰 25 kg ,硫磺 10 kg ,磷酸 2 kg 计算,则每年以上矿物原料的消耗分别达 225 、9 和 18 万吨,如全部生产高品质白砂糖则至少需消耗粉状活性炭 9万吨以上,资源消耗量十分惊人。②使用过的矿物原料再次回收使用困难,厂家往往做为废弃物低价出售,回收利用价值低,上述废弃物总量可超过 60 万吨。③传统工艺所需的大量石灰、活性炭等,不但形成了污染物,而且使用成本也很高,按石灰、硫磺、磷酸和活性炭分别为每吨 600 、 1600 、 6000 和 8000 元进行计算,以上矿物原料的成本总量之和达到了 11 亿元,使用成本很高。如能研发并采用新型脱色净化材料保持产量不变,不断重复再生循环使用,将大大减少石灰、活性炭等固体废弃物排放量,避免了石灰和硫磺这些污染源,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可以产生巨大贡献,具有很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此外,国家发改委、农业部联合发布的《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对制糖工业提出了“在产品结构上,要按市场需求增加花色品种 ,提高产品质量,发展精炼糖,推广小包装糖”,在十一五规划中进一步要求“加强制糖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工艺水平和装备的先进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