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分(高于98%的文档) |520|95
|第一章项目背景11社会背景(自然资源方面)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增强,经济水平的不断增强,使得我国的制造产业比重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得以优化。但 由于长期沿用以追求增长速度、大量消耗资源为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在由贫穷落后逐渐走向繁荣富强的 道路上 ,自然资源的消耗也在大幅度上升,致使非再生资源呈绝对减少趋势,可再生资源也显出明显的衰弱态势。 资源问题的暴露,人力资本的成本的提升,我国的经济发展遭遇“瓶颈”。在此背景下,新能源的开发利用,集约化的发展模式显得迫在眉睫。我国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的基本特征是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且浪费严重 。我国占 有 世界 9%的耕地、 6%的水资源、 4%的森林, 18%的石油、 07%的天然气、不足 9%的铁矿石、不足 5%的铜矿、和不足 2%的铝土矿,养活着占世界 22%的人口;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国占有的煤、油、天然气人均资源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 55%、 11%和 4%。中国最大的比较优势是人口众多,最大的劣势是资源不足。我国的能源资源中属于不可更新资源的主要有煤、石油和天然气等。总的来看,这些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但人均占有量不多,尤其是石油资源更显得不足,供求关系紧张,满足迅速发展的国民经济需要将有一定的困难。煤炭、石油、天然气这些一次性能源目前是我国最现实的能源。我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 94%、石油占 54%,天然气占 06%,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特点决定了我国能源生产以煤为主的格局长期不会改变。目前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是,一次性能源比例巨大,替代能源较少,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的消费中占 70%左右。 75%的工业燃料和动力、 85%的城市民用燃料都由煤炭提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较长时期内,煤炭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可替代。从能源利用效率来看,我国仍然处于粗放型增长阶段。中国能耗高,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 24倍,是德国的 497倍、日本的 443倍、美国的 21倍、印度的 165倍。中国是经济高速发展的人口大国,但不是经济强国。 2003年,日本 GDP折合人民币约为34万亿元,约为中国 11万亿元 GDP的 3倍,但其能源消耗量却远小于中国。日本从同量的资源中,取得比中国高数倍的经济效益。 2003年我国煤炭消耗量已占世界煤炭消耗总量的 30%,但创造的 GDP还不到世界总产值的 4%。与此同时,我 国对国外资源的依存度日益提高。 2003年,石油对外依存度达 50%,钢铁44%,铜 58%,铝 30%。据专家预测,到 2010年,中国大部分重要资源都要依赖进口 。 我们仍未摆脱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模式。 2003年,我国以世界最大的煤炭消费、第二的石油和电力消费,以及近 50%的世界水泥、 35%的铁矿石、 20%的氧化铝和铜,只创造了占世界 4%的 GDP。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2倍多,是日本的 115倍,是德国和法国的 77倍,是美国的 43倍。一面是资源匮乏,一面是资源利用效率极低。在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的条件下建设小康社会,我们必须走资源节约型的道路。12新能源现状(核燃料)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新能源产业化发展起步较晚,技术相对落后,总体产业化程度不高,但同时,我国具备丰富的天然资源优势和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在国家相关政策引导扶持下,新能源领域成为投资热点,技术利用水平正逐步提高,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我们国家核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核能的和平利用是 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核技术已经渗透到能源、工业、农业、医疗、环保等各个领域,特别是核能在电力工业成功运用,为提高各位人们的生活质量与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